电力系统
|
配电网集结等效的异步电动机综合负荷模型及其总体测辨建模
李欣然1 , 钱军1 , 王立德1 , 李培强1 , 陈辉华2 , 宋军英2
1.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长沙 410082 2. 湖南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局 长沙 410077
Synthesis Induction Motor Model of Power Composite Load Considering Distribution Network Structure
Li Xinran1 , Qian Jun1 , Wang Lide1 , Li Peiqiang1 , Chen Huihua2 , Song Junying2
1.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2. Hunan Power Dispatcher and Communications Center Changsha 410077 China
摘要 针对电力系统综合负荷传统异步电动机模型存在的结构缺陷, 从总体测辨的角度提出并建立了“综合异步电动机模型”。模型将配电网络用集总线路-变压器组集结等效, 并计及了变压器有载调压分接头的影响;在静态负荷中考虑负荷暂态无功功率的补偿调整作用。推导出了模型的完整解析描述;提出了模型的“递推辨识策略”。模型实现了220kV变电站综合负荷物理环境—模型辨识环境—仿真计算环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更加符合电网的综合负荷实际结构。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建模实例表明, 考虑配电网集结等效的“综合异步电动机模型”在参数稳定性、泛化能力等综合性能上, 较传统异步电动机模型有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 :
电力系统 ,
综合负荷 ,
负荷建模 ,
配电网络集结 ,
综合异步电动机模型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induction motor load model, a new “synthesis induction-motor model” to describe power composite load is instructed. In this model,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is equivalent to a set of lumping line and transformer, and the influence of OLTC(on-load tap changer) and transient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are considered. The model achieves the oneness of the physics environment, model identification environment and simul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220kV transformer substation composite load, and accords with the structure of power system composite load. The modeling test based on field measured sample shows that the identifiability, generalization, and the composite capability of Synthesis induction-motor model considering distribution network structure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induction motor model.
Key words :
Power system
composite load
load modeling
distribution network lumping
synthesis induction-motor model
收稿日期: 2007-11-15
出版日期: 2014-02-13
基金资助: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70532052)
作者简介 : 李欣然 男, 1957年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及负荷建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钱军 男, 1982年生,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仿真及动态负荷建模。
引用本文:
李欣然, 钱军, 王立德, 李培强, 陈辉华, 宋军英. 配电网集结等效的异步电动机综合负荷模型及其总体测辨建模[J]. 电工技术学报, 2009, 24(4): 175-185.
Li Xinran, Qian Jun, Wang Lide, Li Peiqiang, Chen Huihua, Song Junying. Synthesis Induction Motor Model of Power Composite Load Considering Distribution Network Structure.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9, 24(4): 175-185.
链接本文:
http://dgjsxb.ces-transaction.com/CN/Y2009/V24/I4/175
[1] 张红斌, 汤涌, 张东霞, 等. 负荷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J]. 电网技术, 2007, 31(4): 6-10. [2] 汤涌, 张红斌, 侯俊贤, 等. 负荷建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 电网技术, 2007, 31(4): 1-5. [3] 章健. 电力系统负荷模型与辨识[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4] Choi B K, Chiang H D, Li Y H, et al. Measurement- based dynamic load models: derivation, comparison, and valid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2006, 21(3): 1276-1283. [5] 刘正谊, 谈顺涛, 苏盛, 等. 电力系统综合负荷建模的实用化研究[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05, 17(2): 43-47. [6] 李欣然, 贺仁睦, 周文, 等. 综合负荷感应电动机模型的改进及其描述能力[J]. 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9, 23(9): 23-27. [7] 马进, 贺仁睦, 王景钢, 等. 综合负荷模型参数的简化辨识策略[J]. 电网技术, 2006, 30(9): 28-34. [8] 张红斌, 汤涌, 张东霞, 等. 基于总体测辨法的电力负荷建模系统[J]. 电网技术, 2007, 31(4): 32-35. [9] 谢会玲, 鞠平, 陈谦, 等. 广义电力系统负荷整体建模方法[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 32(1): 1-5. [10] Knyazkin V, Canizares C A, Soder L H, et al. On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modeling of aggregate power system load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2004, 19(2): 1023-1031. [11] 张红斌, 汤涌, 李柏青. 差分方程负荷模型参数分散性的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26(18): 1-5. [12] 马进, 贺仁睦, 周彦军. 负荷模型泛化能力的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26(21): 29-35. [13] 张红斌, 贺仁睦, 刘应梅. 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参数解析灵敏度分析及参数辨识策略研究[J]. 电网技术, 2004, 28(6): 10-14. [14] Navarro I R, Samuelsson O, Lindahl S. Influence of normalization in dynamic reactive load mode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2003, 18(2): 972-973. [15] 郑竞宏, 朱守真. 基于强跟踪滤波器的快速实时负荷建模方法[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 32(5): 6-10. [16] 鞠平, 赵夏阳, 李东辉. 电力负荷模型可辨识性分析方法[J]. 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9, 23(19): 29-33. [17] Ma J, Han D, He R M, et al. Reducing identified parameters of measurement-based composite load model[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2008, 23(1): 76-83. [18] 李欣然, 金群, 刘艳阳, 等. 遗传策略的综合改进及其在负荷建模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 2006, 30(11): 40-46. [19] 李培强, 李欣然, 陈辉华, 等. 基于减法聚类的模糊神经网络负荷建模[J]. 电工技术学报, 2006, 21(9): 2-6. [20] 汤涌, 张红斌, 侯俊贤, 等. 考虑配电网络的综合负荷模型[J]. 电网技术, 2007, 31(5): 34-38. [21] 张东霞, 汤涌, 张红斌, 等. 负荷建模的应用与研究调查报告[J]. 电网技术, 2007, 31(4): 16-23. [22] 汤涌, 侯俊贤, 刘文焯.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负荷模型中配电网络及无功补偿与感应电动机的模拟[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5, 25(3): 8-12. [23] 张东霞, 汤涌, 朱方, 等. 接于高压母线的电动机负荷等值模型[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26(6): 14-18. [24] 林舜江, 李欣然, 刘杨华, 等. 电力负荷动特性分类方法研究[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5, 29(22): 33-38. [25] 李欣然, 林舜江, 刘杨华, 等. 基于实测响应空间的负荷动特性分类原理与方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26(8): 39-44. 作者简介: 李欣然 男, 1957年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及负荷建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钱军 男, 1982年生,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仿真及动态负荷建模。
[1]
王泽忠, 司远, 刘连光. 地磁暴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J]. 电工技术学报, 2022, 37(7): 1780-1788.
[2]
黄河, 马凡, 付立军, 张向明, 荆从凯. 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并联供电系统直流中点环流特性及其抑制方法 [J]. 电工技术学报, 2022, 37(7): 1760-1767.
[3]
周荔丹, 闫朝鑫, 姚钢, 胡文斌, 赵敏. 空间辐射环境对航天器分布式电力系统关键部件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J]. 电工技术学报, 2022, 37(6): 1365-1380.
[4]
马伟明. 关于电工学科前沿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 [J]. 电工技术学报, 2021, 36(22): 4627-4636.
[5]
杨珺, 侯俊浩, 刘亚威, 张化光. 分布式协同控制方法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综述 [J]. 电工技术学报, 2021, 36(19): 4035-4049.
[6]
卢锦玲, 郭鲁豫. 基于改进深度残差收缩网络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评估 [J]. 电工技术学报, 2021, 36(11): 2233-2244.
[7]
王江彬, 刘凌, 刘崇新.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七阶混沌振荡电力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 [J]. 电工技术学报, 2020, 35(21): 4524-4531.
[8]
刘计龙, 朱志超, 肖飞, 陈鹏, 任强. 一种面向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模块化三端口直流变换器 [J]. 电工技术学报, 2020, 35(19): 4085-4096.
[9]
李兵洋, 肖健梅, 王锡淮. 融合邻域粗糙约简与深度森林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评估 [J]. 电工技术学报, 2020, 35(15): 3245-3257.
[10]
王孟夏,韩学山,韦志清,王明强,张强. 电网运行环境下基于电热耦合潮流的架空线路应力预估 [J]. 电工技术学报, 2019, 34(5): 1078-1087.
[11]
钱伟, 王晨晨, 费树岷. 区间变时滞广域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 [J]. 电工技术学报, 2019, 34(17): 3640-3650.
[12]
刘满君, 程林, 黄道姗, 叶小晖, 徐振华. 基于运行可靠性理论的高可靠性供电路径搜索方法 [J]. 电工技术学报, 2019, 34(14): 3004-3011.
[13]
姜涛, 张明宇, 李雪, 陈厚合, 李国庆. 基于正交子空间投影的电力系统同调机群辨识 [J]. 电工技术学报, 2018, 33(9): 2077-2088.
[14]
屈星, 李欣然, 宋军英, 李培强, 曹一家. 考虑配电网调压的综合负荷模型 [J]. 电工技术学报, 2018, 33(4): 759-770.
[15]
朱乔木, 陈金富, 段献忠, 游昊, 李本瑜.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同调机群识别方法 [J]. 电工技术学报, 2018, 33(3): 59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