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齿槽效应的计算与影响

章九鼎 卢琴芬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杭州 310027)

摘要 采用解析算法计算常导高速磁悬浮列车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LSM)的电磁性能,计算模型考虑了长定子的齿槽结构,在LSM的一对极下,沿运动方向建立磁导率方程和励磁磁动势方程,然后根据傅里叶级数展开法求解方程,得到气隙磁通密度沿运动方向的分布,显示了齿槽效应的影响。之后,基于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运行速度下齿槽效应对力特性、励磁绕组感应电动势与铁心损耗的影响。结果发现,齿槽效应会导致推力波动增大,励磁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压,励磁铁心损耗增大,且随着速度的增加这些影响越明显。

关键词: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LSM) 磁悬浮列车 齿槽效应 解析法 推力波动 铁心损耗

0 引言

磁悬浮列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接触地面轨道交通运输工具,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1]。与传统轨道交通技术相比,其运行噪声低、安全性高、爬坡能力强[2]。更重要的是,轮轨列车在时速 500km/h以上时,车轮几乎失去了与铁轨的摩擦力,也就失去了动力,而磁悬浮列车速度可以超过600km/h[3]

磁悬浮列车的牵引依靠直线电机,根据工作原理分为直线感应电机(Linear Induction Motor, LIM)和直线同步电机(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LSM)两种。LIM结构简单、成本低,但速度也低,常采用短初级结构,适用于中低速磁浮列车,一般不超过200km/h。LSM运行速度与磁场速度相同,效率高,可控性好,常采用长电枢(长定子)结构,适用于高速磁浮列车。对于LSM,长定子表面均匀开设用于放置电枢绕组的开口槽,具有较大的齿槽效应。齿槽效应不仅会引起推力与悬浮力的波动,还会影响动子励磁磁极,一方面在励磁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压,给绕组绝缘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在励磁铁心中产生铁耗,引起励磁磁极温升升高,严重时会危害系统正常运行。因此,研究齿槽效应对电机性能的影响及削弱方法非常必要[4-11],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文献[12]对直线伺服电机齿槽效应造成的法向力波动进行了研究,采用麦克斯韦张量法推导解析表达式,再对齿顶宽度和极弧系数进行优化,可以较好地削弱齿槽效应对法向力波动的影响。文献[13]通过解析的方法计算了长定子LSM的磁通密度,公式中的相对磁导率函数考虑了齿槽结构,励磁曲线由电流密度积分得出。文献[14]的思路与文献[13]相似,通过相对磁导率函数与励磁磁动势函数相乘得到气隙磁通密度,而且还考虑了定子分段对气隙磁导率函数的影响。文献[15]通过研究得出了齿槽效应是造成推力波动主要原因的结论,并比较了不同极槽配合下的齿槽脉振次数,得出脉振次数越高脉动幅值越小的结论。文献[16]对旋转电机的齿槽转矩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槽口偏移的削弱方法,并提出偏移角度的确定公式,通过与有限元的对比,发现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削弱齿槽转矩。文献[17]研究了通过斜极方式削弱齿槽效应,调整倾斜角度和步长,得到最大的电磁推力,并削弱推力谐波。可见,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削弱齿槽效应对推力波动与法向力波动的影响,但是其对电励磁LSM励磁磁极的影响研究还很少。

本文考虑齿槽效应,基于解析方法计算长定子LSM的气隙磁场,分析齿槽效应对磁场的影响,并进行了有限元验证。然后,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齿槽效应对推力波动与悬浮力波动、励磁绕组感应电压与励磁铁心损耗的影响,尤其是高速条件下的影响。

1 电机结构与磁场解析模型

图1所示为长定子LSM的结构示意图,图1a是电机一对极下的剖面图,图 1b是 LSM在车辆中的位置。长定子安装于轨道,长定子的铁心分段,每段铁心均匀分布开口槽,三相绕组为单匝集中整距绕组,采用波绕组结构。励磁磁铁(悬浮磁铁可称为次级)安装于车辆下方,为电励磁结构,励磁绕组绕在励磁铁心上,通入直流电。励磁磁铁采用模块化结构,每个悬浮模块包括 12个磁极,其中 10个为中间主磁极,2个为端部末磁极。主磁极极面比末磁极宽,且在极靴表面开有 4个小槽用于放置直线发电机绕组,采用单层绕组的模式,4个槽中2个为发电机线圈,两者之间采用串联方式[18]

图1 长定子LSM结构示意图
Fig.1 Structure of the long-stator LSM

长定子与悬浮磁极在气隙磁场的作用下相互吸引,产生一个法向吸力,通常称为单边磁拉力,在该结构中把车辆吸向轨道,实现车辆悬浮,因此也称为悬浮力。气隙磁场还与电枢磁场相互作用产生水平推力,驱动车辆按牵引曲线运行。

为了分析齿槽效应对气隙磁场的影响,采用解析建模的方式。模型为一对极长度,且长定子与磁极为等极距结构,模型及其相关结构参数如图2所示,具体数值列在表1中。

图2 电机一对极模型结构示意图
Fig.2 Periodical structure of the LSM

模型假设如下:①电机铁心的磁导率无穷大;②分析区域在二维平面内,不考虑横向边端;③假设定子动子在x轴无限长,不计纵向端部效应;④定子为开口槽,且不考虑励磁磁极上的直线发电机。

表1 长定子LSM参数
Tab.1 The parameters of long-stator LSM

参 数 数 值铁心材料 M800—50A极对数 12磁极槽宽bms/mm 88磁极齿宽bmt/mm 170磁极极距τm/mm 258定子槽宽bss/mm 43定子齿宽bst/mm 43定子槽距ts/mm 86气隙长度g/mm 10稳态电枢电流Ia/A 400每对极电枢线圈匝数/Np 1额定励磁电流If/A 20励磁线圈匝数Np 270额定速度v/(km/h) 430导线材料 铝

1.1 磁导函数

二维坐标(x, y)固定在长定子上,将以A相绕组的中心轴线作为初始位置,以磁极极距τm为周期(τm = b m t + b ms ),如图2所示。根据电角度与x轴坐标位移关系,则考虑次级开槽的气隙磁导为[13-14]

式中,θm为磁极的中心轴线与定子的中心轴线沿x方向上的电角度,初始时刻两者重合,即θm(t=0)=0,最大磁导率

以定子齿距ts为周期,可写出考虑初级开槽的气隙磁导为

式中,θs为定子的中心轴线与整体笛卡尔坐标系沿x方向上的电角度,本文中与系统的笛卡尔坐标轴重合即θs=0,最大磁导率

根据上述两个磁导方程,可以求出同时考虑初级和次级的气隙磁导方程为

由于长定子 LSM 的空载气隙磁场由励磁磁极提供,故磁极齿槽对气隙磁密影响不大,所以暂不考虑次级的开槽效应。因此,气隙磁导函数即为考虑初级开槽的气隙磁导函数 λ s(θ),可以展开成周期为 2 τs = 6τn 的傅里叶级数,即

式中,定子槽数与磁极极对数的最小公倍数 ns=6。

1.2 气隙磁密计算

将磁极的中心轴线(与定子的中心轴线重合)视为磁极磁动势横坐标的零点,可以得到任意时刻磁极产生的磁动势,如图3所示。磁极磁动势函数为

式中,磁极的电角度

图3 磁极磁动势示意图
Fig.3 Magnetomotive force of the excitation pole

以 2τm为周期,励磁磁动势 Ff(θ,θs)可以展开成傅里叶级数为

式中,pm为次级极对数,pm=1时半齿宽电角度

长定子LSM为大气隙结构,可以假设磁路非线性,即分别求解励磁磁动势和电枢磁动势。实际上,电枢磁动势的值相对较小,所以可以忽略电枢磁场,认为励磁磁场即为气隙磁场。

根据磁动势和磁导可以求出励磁磁动势Ff()θ在气隙中产生的磁通密度,计算公式为

从定子上看,气隙中的空载励磁磁密Bf(θ,t)可以展开成傅里叶级数为

由于磁极运动,从定子上看,气隙中的空载励磁磁通密度可以分解成正向和反向两个基频磁场,其中正向与磁极同方向,即6k+j;负向与磁极反方向,即6k-j。当j=1, k=1时,齿槽效应在磁极中产生的6次脉振磁场,在气隙磁通密度表现为5次、7次谐波。

图 4显示了气隙磁通密度的解析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可以发现,在该位置下,在磁极齿下的空气隙,当电角度等于 30°、150°、210°、330°时,即图中虚线圆圈标注的部位,定子槽部与磁极齿部相对,此时可以明显看到齿槽效应导致气隙磁通密度绝对值减小。同时,该区域解析解与有限元拟合度良好。在磁极槽下的空气隙区域,即电角度等于90°、270°附近时,有限元与解析解存在差异,这是由于槽中存在较大的漏磁,而解析计算中没有考虑,但是在该区域,定子齿槽对气隙磁导的影响比较小,由图4中可见,有限元和解析解都无法观测到齿槽效应。

图4 空载气隙磁通密度By(虚线圈为齿槽效应)
Fig.4 No load magnetic flux density By

对气隙磁通密度做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见,气隙磁通密度的分量皆为奇数次,两种方法基波分量的幅值比较接近,仅相差8.7%。比较明显的谐波分量有5次、7次与11次、13次,其中5次、7次分量大。解析解与有限元略有差异,对于7次谐波含量(谐波/基波),解析解小于有限元结果,前者为25%,后者则为32%;而对于5次谐波,解析解稍大于有限元结果。这是由于解析解做了很多的假设,导致计算结果误差。

图5 空载气隙磁密By频谱图
Fig.5 No load magnetic flux density By spectra

1.3 推力波动分析

从图5中看出,因为气隙磁场中存在5次、7次谐波分量,其与定子电流相互作用,就会产生6倍次的推力波动。也可以从齿槽效应产生的推力波动次数公式看出[15],其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LCM( )为求最小公倍数;极对数p=1;定子槽数Ns=6。由此可知,齿槽效应引起的推力波动次数为6倍次。图6是周期模型的推力FFT通过有限元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推力的谐波分量都为6倍次,与理论分析相符。

图6 周期模型有限元推力频谱图
Fig.6 Thrust force spectra by periodic FEA model

2 不等极距对气隙磁密与力特性的影响

等极距结构齿槽效应对气隙磁通密度的影响较大,从而会对系统的推力与法向力性能造成影响,必须要采取措施削弱齿谐波。通常直线电机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斜槽或斜极、分数槽、不等极距等方法[16],磁悬浮列车的长定子LSM采用了不等极距的方法,因为该方法下电机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动子极距,使得动子每个磁极产生的齿槽效应电磁力相位不同,从而达到削弱整个电机推力波动的效果[19]。不等极距方法中电枢与磁极的极距相差不能太大,否则基波分量会下降较多。在现有的TR08中,长定子LSM的电枢、磁极的极距相差8.5mm,基本上为初级槽距的十分之一,即表1中的磁极极距增加为266.5mm, 其他参数与表1相同。

由于不等极距下解析计算不容易实现,因此基于有限元研究了采用不等极距后的性能,分析了齿槽效应的削弱情况,并重点分析了高速下齿槽效应的影响。

2.1 气隙磁通密度

图 7显示了不等极距下在定子看到的气隙磁通密度,并与等极距结构进行了对比。显然,两种结构气隙磁通密度中都含有丰富的气隙谐波,其中,5、7、11、13等奇数次谐波分量幅值较大。通过上节解析可知,5次、7次谐波会在次级励磁绕组中产生6次的感应电压,同理,11次、13次谐波会产生12次的感应电压。

图7 空载气隙磁密By频谱图
Fig.7 No load magnetic flux density By spectra

不等极距模型中,5次谐波幅值是基波的21%,7次谐波幅值与5次谐波幅值相等。在等距模型中,5次谐波幅值是基波的 14%,7次谐波幅值是基波的32%。此外,初级、次级不等极距会导致基波幅值略小于等距模型,图中可以看出减小了6.4%。但是不等极距对于 7次和 11次谐波的削弱作用是明显的,分别比等距模型减小了37%与61%。

2.2 推力与悬浮力

中高速磁悬浮的推力和悬浮力都由长定子 LSM产生,如果在任意功角情况下,调节一个变量势必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为了能够实现解耦控制,控制系统使气隙合成磁场轴线与悬浮磁极轴线正交,即定子直轴电流id=0,这样使电枢反应减到最小,可以使推力实现最大化,也可使系统的悬浮力与推力的相互耦合程度减到最小,控制可以分开调节。

由上文分析知,由于定子的齿槽效应,最终的推力会产生6倍次推力波动,这可以从有限元结果中看出。基于有限元模型,可仿真求得不等极距结构时,稳态运行一个周期内的推力,如图8所示。显然,在一个周期内,推力在平均值上下波动。对推力波动以 360°电角度为周期进行傅里叶级数展开,如图9所示。

图8 推力波形
Fig.8 Thrust force

图9 推力波形频谱图
Fig.9 Thrust force spectra

由图9可以发现,次数为6、12、18等6倍次谐波分量远大于其他次数的谐波分量。定量来看,6次、12次、18次谐波分量总和占所有谐波分量的96%,说明推力波动主要是由齿槽效应引起的。在实际应用中,磁浮列车由左右两侧轨道同时驱动,如果两侧的推力产生 180°的相位差,就能够有效减小推力波动。

悬浮力与推力波形类似,图10显示了一个周期内的悬浮力,图11为其频谱图。同理,6倍次谐波分量远大于其他谐波分量,6次、12次、18次谐波分量总和也占所有谐波分量的96%。

图10 悬浮力波形
Fig.10 Levitation force

图11 悬浮力波形频谱图
Fig.11 Levitation force spectra

对于常导中高速悬浮系统而言,悬浮方向是一个主动控制的非稳定平衡状态,气隙的减小会使悬浮力增加,从而使气隙将进一步减小。如果控制系统不能及时干预,就会发生车辆被吸到轨道上的故障,悬浮力平稳对系统稳定性非常重要。同样地,采用两侧初级铁心错位的方式可以削弱齿槽效应。

表2对比了等极距与不等极距下的力性能。推力和悬浮力的波动大部分由齿槽力构成,可以由峰峰值来表示。当采取初级次级不等极距后,推力和悬浮力的峰峰值分别下降了24%和42%,说明不等极距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小推力、悬浮力波动。

表2 推力、悬浮力波动
Tab.2 The peak-peak value of the thrust force and the levitation force

等距 不等极距 下降率推力峰峰值/N 206 157 24%悬浮力峰峰值/N 394 227 42%

3 励磁绕组的感应电压

磁极以同步速vs稳态运行,励磁绕组与定子电枢行波磁场同步运动,相对静止。但是由于定子的齿槽效应,气隙磁导会有6倍次谐波,气隙磁场中的谐波会在励磁绕组中产生6倍次的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会给励磁直流电源引入高次谐波,影响电力电子装置,如果产生的感应电压过大,即在高速情况下,感应电压还有可能击穿励磁绕组,导致系统故障。

3.1 额定速度下

图 12是高速磁悬浮在额定速度 430km/h下的感应电压波形。在一个周期内,感应电压在0值上下波动,有效值为413V。图13是对感应电压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的,可以发现,感应电压主要由 6倍次谐波产生,其中,6次谐波的幅值为492V,12次谐波的幅值为 312V,18次谐波的幅值为 25V,这三个谐波分量总和占所有谐波分量的99%。

图12 励磁绕组中的感应电压
Fig.12 Back EMF of coil excitation

图13 励磁绕组中的感应电压频谱图
Fig.13 Back EMF of coil excitation spectra

3.2 不同速度

高速磁悬浮列车长定子LSM励磁绕组使用铝箔绕制,而铝箔的最大耐压约为 600V(连续工作制)和2 800V(短时工作1min)。为了更直观地表明齿槽效应在励磁绕组中产生的感应电压,计算了速度从 200~1 000km/h时的电压值,图14显示了600km/h和1 000km/h两个运行速度的值,并做了频谱分析,与现有速度430km/h进行对比,结果如图15所示。

图14 高速运行励磁绕组中的感应电压
Fig.14 Back EMF of excitation winding under high velocity

图15 三种速度下励磁绕组中的感应电压频谱图
Fig.15 Back EMF spectra of coil excitation at different velocity

在图14 a中,励磁绕组中的感应电压有效值达到了577V,未超过励磁绕组铝箔的耐压,但已经接近于允许值,所以如果速度进一步提高到1 000km/h,如图14 b所示,励磁绕组中的感应电压有效值为961V,已经超出了耐压值的允许值。图 15是对比三个速度下,励磁绕组感应电压的频谱图,可以发现,感应电压都由 6倍次谐波产生,主要集中在 6次、12次与 18次,这三个谐波分量大小占总谐波成分的99%。

图 16显示了不同运行速度下励磁绕组的感应电动势值。可以看出,感应电压随运行速度线性增长,利用线性公式进行拟合,拟合度良好。根据感应电压与速度的拟合公式可以得出,在前述的励磁铝箔耐压能力下,该直线同步电机连续工作的最大速度约为625km/h。

图16 不同运行速度下励磁绕组中的感应电压有效值
Fig.16 RMS value of back EMF of coil excitation at different velocity

4 励磁铁心的损耗

长定子LSM在同步稳态运行时,励磁绕组与定子行波磁场相对静止,理想情况下,励磁铁心内没有铁心损耗。但是由于定子的齿槽效应,气隙中会有6倍次谐波,因而励磁铁心会产生铁耗。励磁绕组在磁浮运行中连续工作,如果温升过高,可能会导致励磁绝缘损坏,危害系统正常运行。

图 17显示了 430km/h、600km/h与 1 000km/h速度下,不同谐波次数产生的励磁铁心损耗。在三种运行速度下,励磁铁心的损耗都主要由6倍次谐波产生,其中,6次谐波产生的铁耗远大于其他高次谐波产生的铁耗,这是由于齿谐波主要由6次谐波分量组成,当谐波次数越高,对应的齿谐波磁通密度锐减,从而导致更高频率下的铁耗较小。

图17 不同谐波次数产生的励磁铁心损耗
Fig.17 Iron loss of the excited magnets caused by harmonics

由于铁耗与频率正相关[20],因此,当高速运行时,铁耗会显著增加。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从200~1 000km/h稳态运行速度下的磁场分布,在每个速度下利用磁滞环法求出励磁总铁心损耗,如图18所示。

图18 不同运行速度下的励磁铁心损耗
Fig.18 Iron loss of the excited magnet under different velocity

由图18中可见,励磁铁心损耗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利用二次函数可以较好拟合增长曲线。可以看出,在时速1 000km/h的高速磁悬浮中,单位长度次级励磁损耗达到了2 047W/m,是时速430km/h的 4.4倍。在磁悬浮运行过程中,走行风是主要的散热途径。此时空气的物性常数普朗特数 Pr<1,在 200km/h及以上的速度时,雷诺数 Re>4×105,超过了临界雷诺数,故空气在经过电机气隙的时候为湍流。此时如果不考虑层流边界层的存在,即电机前端开始即为湍流边界层,可以用如下经验公式[21]计算膜系数h

式中,k为空气的导热系数;l为电机的特征长度;Re为雷诺数,其中,ρ为空气密度,v是相对运动速度,μ是空气的粘滞系数。

根据q=hAΔT求出传热速率,其中,常数A是矫正系数,ΔT是空气和电机的温差。由式(14)可知,风冷的冷却速率与速度的 0.8次方成正比,而热源增大速率与速度的2次方成正比,故电机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会导致温升增大,具体数值需要继续探究。

5 结论

本文采用傅里叶级数法建立了高速磁悬浮长定子LSM的解析模型,计算出气隙纵向磁通密度沿运动方向上的分布,并与有限元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了齿槽效应对气隙磁通密度的影响,表明其在气隙磁通密度中产生 5次、7次谐波,该谐波磁通密度在推力与悬浮力则将产生6倍次的波动值。随后,基于有限元法对不等极距结构下的推力、悬浮力、励磁绕组感应电压、励磁铁心损耗进行定量计算,并得到以下结论:

1)齿槽效应在推力与悬浮力中产生 6倍次波动,波动规律性好。在磁悬浮列车中通过轨道两侧长定子的齿槽错位,就能够有效削弱齿槽效应。

2)励磁绕组感应电压随着速度增大线性增大,所以超高速运行下会对励磁绕组的绝缘产生很大的影响。

3)励磁铁心损耗随着速度增大呈二次方增大,而走行风的散热能力基本与速度的0.8次方成正比,所以超高速运行下次级的温升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研究将为常导磁悬浮列车在超高速运行下的性能分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Lim J, Jeong J H, Kim C H, et 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normal force of linear induction motor for maglev vehicle[J].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17, 53(11): 2-5.

[2]吴祥明. 磁浮列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Hellinger R, Mnich P. Linear motor-powered transportation: history,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outlook[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9, 97(11):1892-1900.

[4]卢琴芬, 沈燚明, 叶云岳. 永磁直线电动机结构及研究发展综述[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9, 39(9):2575-2588.Lu Qinfen, Shen Yiming, Ye Yunyue. Development of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s structure and research[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9, 39(9): 2575-2588.

[5]秦伟, 范瑜, 徐洪泽, 等. 高温超导运动磁场电磁Halbach初级结构直线感应磁悬浮电机[J]. 电工技术学报, 2018, 33(23): 5427-5434.Qin Wei, Fan Yu, Xu Hongze, et al. A linear induction maglev motor with HTS traveling magnetic electromagnetic halbach array[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8, 33(23): 5427-5434.

[6]Wang Hongliang, Li Jian, Qu Ronghai, et al. Study on high efficiency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for maglev[J]. 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2018, 28(3): 1-5.

[7]许孝卓, 孙震, 汪旭东, 等. Halbach交替极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特性分析[J]. 电工技术学报, 2019,34(9): 1825-1833.Xu Xiaozhuo, Sun Zhen, Wang Xudong, et al.Characteristic of a novel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with halbach array consequentpole[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9, 34(9): 1825-1833.

[8]Ma J, Zhu Z Q. Optimal split ratio in small high speed PM machines considering both stator and rotor loss limitations[J]. CES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 2019, 3(1): 3-11 .

[9]杜超, 孟大伟. 基于场路结合法的电磁弹射用新型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研究[J]. 电机与控制学报,2019, 23(9): 65-74.Du Chao, Meng Dawei. Investigation of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for electromagnetic launch based on field-circuit combined method[J].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 2019, 23(9): 65-74.

[10]罗俊, 寇宝泉, 杨小宝.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直线电机的优化与设计[J]. 电工技术学报, 2020, 35(5): 991-1000.Luo Jun, Kou Baoquan, Yang Xiaobao. Optimization and design of dual-consequent-pole transverse flux linear machine[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20, 35(5): 991-1000.

[11]孟大伟, 杜超. 直线感应电机的特殊次级结构推力特性研究[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8, 22(6): 29-39.Meng Dawei, Du Chao. Thrust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of linear induction motor with special secondary structure[J]. 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 2018,22(6): 29-39.

[12]夏加宽, 沈丽, 彭兵, 等. 齿槽效应对永磁直线伺服电机法向力波动的影响[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35(11): 2847-2853.Xia Jiakuan, Shen Li, Peng Bing, et al. Influences of cogging effects on normal force ripple in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ervo motors[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5,35(11): 2847-2853.

[13]王桂荣, 韦巍, 刘静. TR08磁浮列车空气隙磁通密度的计算[J]. 电工技术学报, 2006, 21(7): 1-4, 14.Wang Guirong, Wei Wei, Liu Jing. Calculation of air flux density for TR08[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6, 21(7): 1-4, 14.

[14]Liu Fei, Shi Liming, Li Yaohua. Thrust force calculation of LSM with asymmetric long stator[C]//Proceedings -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 2009, 1: 1-4.

[15]Zhang He, Kou Baoquan, Zhu Z Q, et al. Thrust ripple analysis on toroidal-winding linear permanent magnet vernier machine[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18, 65(12): 9853-9862.

[16]黄守道, 刘婷, 欧阳红林, 等. 基于槽口偏移的永磁电机齿槽转矩削弱方法[J]. 电工技术学报, 2013,28(3): 99-106.Huang Shoudao, Liu Ting, Ouyang Honglin, et al. A method for reducing cogging torque by slot-opening shift in permanent magnet motors[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3, 28(3): 99-106.

[17]Cai Jiongjiong, Lu Qinfen, Huang Xiaoyan, et al.Thrust ripple of a permanent magnet LSM with step skewed magne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2012, 48(11): 4666-4669.

[18]Zhang Jiuding, Lu Qinfen. Magnetic-thermal coupled analysis of eletromagnets for medium-speed maglev train[C]//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 Harbin, China, 2019:1-5.

[19]孙雨萍, 李光友. 长定子直线同步电动机抑制推力脉动的新方法及机理分析[J]. 电工技术学报, 2006,21(8): 80-82, 89.Sun Yuping, Li Guangyou. Method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f retraining thrust pulsation for long stator linear synchromotors[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6, 21(8): 80-82, 89.

[20]Wang Jingxia, Zhu Sa, Wang Wei, et al. Loss calculation and thermal analysis for nine-phase flux switching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18, 33(4): 2133-2142.

[21]陈晋南. 传递过程原理[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Calculation and Influences of Cogging Effects in Long-Stator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Zhang Jiuding Lu Qinfen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Abstract The analytical method was applied to compute the electromagnetic performance of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s for high speed Maglev train. The model took the primary salient structure of the primary into account, and one pair of poles of the motor was selected for mathematical modeling. Taking the magnetic density in air-gap as variable, the magnetic permeability and excitation magneto-motive force function along the direction of mo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gnetic density in air-gap and the winding coefficient were obtained by solving the Fourier transform equ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model, the effect of cogging on force characteristics, induced electromotive force in excitation windings, and iron loss at different velocity were calculat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ogging effect can cause large force ripples, induced voltage in the excitation windings, and bigger iron losses in the magnetic poles, especially at high speeds.

Keywords: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s, Maglev train, cogging effect, analytical method, force ripple, iron loss

中图分类号:TM359.4

DOI: 10.19595/j.cnki.1000-6753.tces.20087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Z17E070001)、宁波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2018B10068)资助。

收稿日期 2020-07-17 改稿日期 2020-08-06

作者简介

章九鼎 女,1996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直线电机的设计应用。E-mail:jiuding.zhang@zju.edu.cn

卢琴芬 女,197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直线电机及特种永磁电机的设计、控制及应用。E-mail:luqinfen@zju.edu.cn(通信作者)

编辑 郭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