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与充放电技术”专题特约主编寄语

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普及,并带动电气、机械、控制、材料、计算机等各领域创新技术加速融合。电驱动系统新技术层出不穷,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作为移动的储能平台和数据平台,新能源汽车的有线与无线充电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愈发重要。为了集中展现新能源汽车电驱动及充放电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电工技术学报》特别推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与充放电技术”专题,以加强该领域的技术交流,促进新能源汽车电气化技术加速进步。

本专题得到了国内高校和企业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共收到来稿80余篇,经过专家多轮评审,目前已录用论文约20余篇。这些论文将分两期,陆续刊登出版。本期先选用12篇刊出。其中,电机及驱动控制方面论文5篇,电池充放电技术论文3篇,电池建模与能量管理论文4篇。

在电机本体与电驱动技术方面,浙江大学梁梓鹏等发表论文《主从绕组电机驱动系统及控制策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定子绕组结构的主从绕组电机驱动系统,利用高频谐波电流注入形成补偿磁链,并结合低载波比主绕组磁链,保证了圆形组合磁链,从而解决低载波比驱动系统的转矩脉动问题。开关磁阻电机在电动汽车应用一直存在着功率密度低、转矩脉动大的问题,中国矿业大学闫文举等的论文《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磁场解耦型双定子开关磁阻电机的新型功率变换器》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定子开关磁阻电机结构,可实现较好的内外定子磁场解耦。同时,通过转子内外齿错开机械角度,降低了转矩脉动。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一直是电机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江苏大学赵文祥等发表论文《基于虚拟信号和高频脉振信号注入的无位置传感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MTPA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虚拟信号注入的MTPA控制策略,通过分别向估计dq轴注入直流信号,计算出相应的功率追踪MTPA工作点,提升了系统效率,具有较好的动态响应能力和鲁棒性。浙江大学何绍民等的论文《电动汽车功率控制单元软件数字化设计研究综述及展望》以功率控制单元(PCU)的软件数字化设计为切入点,围绕高覆盖率和高效率设计验证需求,从数字平台、数学建模、数值算法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PCU数字化设计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PCU数字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以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器件正在加速普及,为解决高压高频驱动带来的绕组绝缘安全性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鞠孝伟等的论文《SiC逆变器高频脉冲电压对Hairpin绕组绝缘安全的影响分析》提出了一种考虑导体双边耦合效应的扁线电机绕组高频等效电路,采用场路耦合方法分析匝间绝缘电压应力,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与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在充放电技术方面,东南大学佟明昊等发表的论文《电动汽车用车载集成式充电系统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分别从拓扑结构和控制方法两方面,总结了电动汽车用车载集成式充电系统亟待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对近年出现的各类集成式充电系统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较为清晰地展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准确描述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的动态响应,实现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分析,上海电力大学程志远等发表论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小信号模型降阶研究》,通过建立基于LCL-S电路拓扑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小信号模型,并采用拉盖尔多项式展开与平衡截断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系统降阶,简化了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为解决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线圈间互感波动剧烈,经常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湖南大学李中启等发表论文《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多接收线圈正反串联结构的互感计算与优化》,提出了一种多接收线圈正反串联结构,并通过所提出的互感计算和优化方法,研制了一套基于多接收线圈正反串联结构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使得最大电感波动率得到了控制。

在动力电池建模及能量管理系统研究方面,长安大学巫春玲等发表论文《基于最大相关熵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的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相关熵的扩展卡尔曼滤波新算法(MCC-EKF),可在运行时间增加很小的情况下,提升SOC估计精度且鲁棒性好。天津大学肖迁等发表论文《基于LightGBM的电动汽车行驶工况下电池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轻量型梯度提升机(LightGBM)的电动汽车电池单体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通过行驶工况下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容量测试,验证了所提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沧州师范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刘伟等发表论文《计及常用恒流工况的锂离子电池建模方法》,提出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特性评估的工程建模方法,具有实验时间短、参数估计精度高、工况覆盖全面的优点。采用数据驱动与经验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锂离子电池SOH的准确估计是近年来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的新方向。为此,天津大学王萍等发表论文《一种基于数据驱动与经验模型组合的锂电池在线健康状态预测方法》,可以在减轻电池监测设备负担的前提下保持较高的SOH预测精度。

本次专题反映了我国学者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与充放电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也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交流提供了平台,为促进新能源汽车性能提升和加速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感谢各位专家编委对本专题的支持,感谢《电工技术学报》编辑部为本次专题能够顺利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特约主编:width=139.9,height=29.9

2021年12月17日